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
精选优秀少儿书刊!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前沿
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文学阅读也是一种教育
来源于:中国作家网 作者:孙晓真 上传时间:2014-03-18 点击数:20518

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功能,受“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儿童文学的本质一直都淹没于“教育”的声潮中,“教育本位”、“教育工具”等诸多冠名长期倾轧着儿童文学的常态化发展。侯颖教授的儿童文学理论专著《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以清醒而敏锐的文学责任感正确地认识到了审美功能对于儿童文学的扛鼎意义。

    从“儿童教育催生儿童文学”,到“儿童文学渐趋回归本位,颠覆教育工具论”,再到明确提出“文学与教育的互动关系”,侯颖揭示出了儿童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只是其一种功能而非本质,更力破传统局限,不再把审美与教育看做儿童文学两相孤立的特质,而是辩证地以“主辅相融”的创新性思维为切入点,从而深入地阐释了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共享特质,成为当下儿童文学理论界和教育界的一个重要收获。

    侯颖强调“儿童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只能在审美之后发生”。儿童文学在与读者发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享受的本质基础上,才能谈及其对于人生的启迪作用与意义,任何肆意扩大儿童文学对于读者教育功能的做法,其本质均等同于揠苗助长的行为。众所周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均是潜能无限的,儿童文学要善于保护儿童这种珍贵的审美能力,切不可忽视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过分地在作品中进行说教,变成儿童文学作家郝月梅所形容的那样“作者感觉良好,圈子里的人说好,成人评论家叫好,舆论看好,奖项瞄好,惟儿童不肯言好”。

    儿童文学能够让孩子学会欣赏美与创造美,让其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渐渐感知生活,在单纯的故事情节中守护纯真品格。安徒生《海的女儿》通过美人鱼对爱守护及为爱牺牲的感人故事,来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善良的心灵世界。对于涉世未深的儿童来说,感同身受于美人鱼对待爱情的忠贞无疑是困难的,他们只能先被故事情节中多彩奇妙的海底世界等一系列美的事物所吸引,在产生审美情感的共鸣之后,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道德启迪乃至感受更多人生领悟。

    在侯颖看来,“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独立的主体地位和审美身份已然确立”,虽然教育并非儿童文学的本质功能,但是其启迪人、引导人、警示人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儿童文学作为人之初的文学,它的教育性尤其不能忽视。”儿童文学多元教育指向的丰蕴性探究,从“儿童和成人是矛盾统一的整体”出发,坚定地认为儿童是儿童文学读者群主体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对于成人的特殊价值。事实上,儿童文学是成人与儿童的共享资源,不分长幼,无关年龄,只要愿意受其熏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在它的导向光芒中异常璀璨。揭示出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对于儿童与成人都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价值,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发展走向提供了可贵的借鉴理论。

    侯颖“把儿童文学的本质从狭隘的儿童阅读范围,提高到整个人类阅读的范围”。这种包蕴性思维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功能的外延,无形中揭示出了儿童文学之于人类精神构建、心灵守护、生命关切等特殊意义。对于儿童来说,它通过纯真与至美的故事内涵为其在心中播散下大善大爱的种子,在儿童阶段受儿童文学熏陶而培养的审美能力会为其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夯实精神与心灵的基础;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文学能够助益成人在俗世中找到迷失的自我,回归本性”。

    阅读儿童文学,成年读者将下意识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书中情节结合,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忏悔自身的缺憾,从而对生活多一番领悟,对纯真净彻多一份向往。同样出自安徒生之手的《皇帝的新装》即是对虚伪、自私的人性的深刻鞭挞与讽刺。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淳朴静美的文本作品不仅可以唤回人们日益殆尽的真、善、美品质,还对其道德情感的再次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儿童及成人的成长发展史上,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儿童文学的艺术性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本质功能只能是审美。教育功能对人类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均有所助益,这种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为其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功能奠定了基础。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但这并不影响二者在儿童文学中主辅相融地共同发挥着各自作用。无疑,在儿童文学中,审美与教育具有共享特质性,换言之,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阅读者可有主次地同时受益于审美与教育两大功能的作用。

    审美功能决定着教育功能,而教育功能亦反作用于审美功能。在坚持“儿童文学的本质功能是审美,教育只是重要而并非本质功能”这种主辅分明的前提下,读者可以从文学文本中同时享受审美与教育的相融熏陶。通过儿童文学文本,读者首先学会审美,侯颖进一步丰富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的观点,“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有可能实现。”学会辨析美丑、善恶与真假,才能以此为基准,进而受到教育与启迪。如果文学作品整体的文学性差,只是一些概念和理则,就不是纯正的文学,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不应该是这样一种抽象的东西。教育性应该是渗透于审美本质的肌理中,人类普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宇宙观都应如空气中的氧一样,赋予生命力量而又不可见。

《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在当代文化多元共生时期,为儿童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不再拘泥于一种功利的阅读,而是把阅读文学作为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力量的一部分,这种以儿童阅读为努力的研究目标,是从教育的现代化、文化的世界化、儿童的未来化着手的一种人文考量,也是中国学者与世界儿童文学对话的一个基础工作,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一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