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
精选优秀少儿书刊!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园地 >
10种父母需要警惕的言行
来源于: 作者: 上传时间:2015-01-07 点击数:15031
       一、用“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
       当孩子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正是让孩子系统地参加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时候,但有一部分家长常用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
       和他人呆在一起是发展人际智能所必需的条件。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简单: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父母需要花些力气为孩子们找些玩伴。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有时这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日托中心或一个操场的角落就能给孩子提供一笔财富。
       二、只关心孩子的吃穿
       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是最愉快的时候,而孩子的心情也在这个时间段特别好,可是有些家长却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个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他们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而不会问“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
       儿童早先的气质特点影响着母亲对他们的态度,那些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的孩子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那些不容易被抚慰而安静下来的孩子易遭成人的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会大大减少。所以,母亲对儿童的反应,部分是由儿童自身的气质特点,以及母亲本身先前存在的倾向造成的;同时,母亲的反应又影响了儿童依恋的性质。
       三、强迫孩子认数字背唐诗
       “拔苗助长”,一心想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强迫性的、枯燥地要求孩子早些识字认数、背唐诗,却忽略了该年龄段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和发挥。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四、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越俎代庖”是一些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不顾孩子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而是为了让孩子达到完美,抢着帮他完成一幅作品等等。这样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或养成贪大喜功的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五、对孩子不好好吃饭束手无策
       孩子不好好吃饭,有些家长感到束手无策,常采用迁就或训斥的手段,一是追着孩子跑东跑西地喂饭,二是大声地训斥或吓唬。
       其实,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吃辅食就要养成,孩子就餐时应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不能开着电视或听音乐,或跑到阳台、户外等地方喂饭。
       还有,在进餐时,无论饭菜的质量如何,成人都不要在饭桌上评论饭菜,要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暗示,以免其养成厌食的习惯。
       父母精心挑选和准备食物,并规定一些就餐的规矩,孩子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饭可以学到就餐的礼仪并得到美味佳肴带来的享受。
       如果允许孩子吃饭时东奔西跑,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容易吃的食物,就无法学会品尝一些富有营养但吃起来较为复杂的食物。
       如果父母本人不能坐下来陪孩子一起吃饭,最起码要请家中的老人,或是保姆陪孩子一起吃饭。
       六、用吓唬的方式拒绝孩子
       外出时,孩子不愿走路,要家长抱,是家长比较烦恼的一件事,有的家长吓唬孩子让警察来管,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便成了不可爱的人。
       当孩子不愿走路时,你可以引导他:“小鸟自己飞、小鱼自己游、小兔自己跑、小朋友应该自己走,你为什么要抱呢?”这样的引导,既会让孩子对自己走路感兴趣,又会给他一个惊奇。
       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
       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七、当面给孩子的缺点找客观借口
       还有一种消极的暗示非常不好,那就是对某些脾气不好的孩子或不能满足孩子要求时,父母当着他的面说:“没办法,我这孩子长得是‘双顶’,脾气就是犟。”这无形中给孩子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他会更加肆无忌惮。
       其实,“双顶”爱发脾气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孩子无理要求或发脾气时,你应该采取不予理睬的手段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如果孩子老是学不会自己收拾玩具,那么就给他一个最后通牒:如果几小时内还不整理干净,那么他将永远失去这些玩具,而且父母也不会再给他买玩具了。
       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话,那么就要把最后通牒执行到底,因为一旦食言,孩子将永远不会把父母的话当真了。
       八、助长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溺爱”往往会“淹没”孩子,具体表现是过分在物质上给予满足,例如去快餐店吃肯德基或汉堡包,父母总是给孩子买上一大堆,自己却陪在一旁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头等。而孩子却只顾自己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正确的做法是把他当作家庭普通一员,共同进餐。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九、一味袒护自己的孩子
       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幼儿的“抗挫能力”,而常常是“误导”。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的孩子;摔跤是由一块砖头引起的,家长就会去“打砖头”;如果是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会去“打桌子”,这样做的效果是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
       孩子犯错误是经常的事,怎样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却非易事。“七个一”教子法或许对你有所帮助。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十、当孩子面说悄悄话或说别人坏话
       有些家长常喜欢当着孩子的面说悄悄话,而当孩子询问“你们在说什么”时回答“这不关你的事”等等。有些家长常常刻意对孩子说:“这衣服或玩具外公外婆给了你这么多,爷爷奶奶小气死了,只给你这么一点。”
       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心胸狭小,缺少豁达向上的精神。
       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少儿书刊少儿期刊儿童书刊征订尽在61少儿书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