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
精选优秀少儿书刊!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园地 >
“听书”和“看书”之间你会选择那个?
来源于: 作者: 上传时间:2017-04-21 点击数:20524

现如今,各种语音类产品层出不穷,使收听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用“听书”代替“看书”。替代了孩子本来阅读少儿期刊、少儿书刊、儿童读物的时间,那么那么,听书真的能替代看书吗?

在此次行的网络调查中,24%的家长在孩子0-3岁时开始“听书”,在3-6岁和6岁以上时开始让孩子听书的家庭各占37%。“工程师爸爸”发布的《2015中国儿童听书报告》显示:3-7岁是儿童听读的主力人群,近80%的家长在孩子3岁时开始培养他们的听读能力。报告还显示,中国78%听书儿童的家长是80后,75%的家长具有大学以上学历。

与此同时,“听书”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从网友调查看,近6成孩子每次“听书”的时间在0-30分钟,3成左右的孩子每次听书时间在30-60分钟。《2015中国儿童听书报告》也显示,64.65%的孩子每次听读在30分钟以内,每天陪伴听读花费半小时以上时间的家庭高于3成。

“听书”不会代替深度阅读,但“听书”和“看书”之间不是冲突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少儿期刊、少儿书刊、儿童读物小编认为,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而言,听书比看书更简单,而且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识字量不多,阅读能力不强,独立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听书更容易被接受。


随着孩子步入“听阅读”时代,针对孩子需求生产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在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网络电台都有专门的儿童或亲子类别,该类别下又细分为故事、儿歌、英文、国学、科普等。此外,还有专门针对儿童的人文网络电台,如博雅小学堂旗下的播呀FM。

在听的内容上,故事、英语、名著、科普等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内容。从用户反馈看,0-5岁阶段的孩子听音乐、儿歌、绘本故事比较多;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更多地接触知识类内容,这一阶段以9岁以上的用户数量最多。从总体收听率看,文学类的收听率最高,孩子对小说、故事最感兴趣。


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涉足其中,如凯叔、王雪纯等来自电台、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都有为孩子专门制作的音频节目。

“听书”日渐流行的同时,对孩子“听书”和“看书”的不同观点也常引发家长的讨论。在此次学习公社的网络调查中,“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思考、阅读能力”、“缺乏亲子阅读时的情感交流”、“容易走神”是家长认为的“听书”最主要的三大局限。

少儿期刊、少儿书刊、儿童读物编辑认为,阅读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它不是别人掰开揉碎了喂给你,而是自己在读的过程去吸取精华。而“听书”作为别人的一种演绎,有时会丢失掉某些东西,“就像我们常会觉得拍成电视后不如原著小说好看,道理是一样的。”比较令人担忧的是,家长因为觉得自己讲得不好,而把阅读的责任推给了“听书”。“听书”不能代替亲子阅读。


“听”是孩子走进书的一个通道。”听书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往自主阅读的方向发展,借助“听”让孩子在早期有可能接触更多丰富的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但听书只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它不会代替深度阅读。”“听书和阅读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听书只是为了融入生活,让阅读变得更轻松、更生动有趣,主体还是线下的阅读。”

“听书”不会代替深度阅读,但“听书”和“看书”之间不是冲突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与“看书”相比,听书一方面能在孩子认字少、缺乏阅读的时候,通过讲与听的方式,调动孩子的阅读少儿期刊、少儿书刊、儿童读物兴趣。另一方面,现在孩子普遍学业压力较大、用眼过度,听书可以缓解眼疲劳,而且与“看电视”的被动输入不一样,“听”的方式还是为孩子留出了思考空间。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需要联结,亲子阅读也是父母读给孩子听,但文本由父母来演绎时会有多种呈现方式,它不是简单地逐字照读,不是简单的A to B的过程。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交互,父母的教养、价值观等方面都会传递给孩子,会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这些也都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我们担心的是,家长因为觉得自己讲得不好,而把阅读的责任推给了“听书”。阅读少儿期刊、少儿书刊、儿童读物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0-7岁这个阶段,我们特别希望父母多参与到阅读过程之中,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因为参与进而更懂孩子。


有些家长将阅读少儿期刊、少儿书刊、儿童读物等同于获取知识,认为听书也可以获得一样的效果,但这种功利性的指向会损失阅读的许多价值,比如美育、多元的价值观、对外界的认知等等。阅读是一个立体的、综合化的过程,家长只有参与其中才能领略美妙之处,家长的成长才能带动孩子的成长。对于听书,倡导的是结合,而不是不要,父母毕竟不可能无时无刻地陪伴孩子,每天半小时的亲子阅读足以,让听书成为补充即可。